2023-02-06 16:41:26
生猪现货价格在国庆节间出现大幅上涨,节后期货盘面首日近月涨停,主力合约也出现5%左右的涨幅。生猪现货价格持续上行。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目前现货价格部分高价区域已经超过28元/千克,全国均价也已经超过27元/千克。本文希望结合近期的上市企业出栏、农贸市场消费以及政策调控措施等方面对目前的市场态势进行说明。
上市企业状况
2022年9月,统计14家上市企业的出栏状况,合计出栏生猪1007.88万头,环比增加0.8%,同比增加13.6%,1-9月合计出栏9262.87万头,同2021减少6.45%。整体来看目前上市企业方面产能相对稳定,如果参考前期能繁母猪和规模场新生仔猪数量变化来看,实际上今年的供给最低时间集中在7 8月份,而上市企业出栏状况也显示出目前年内的最低出栏量为7月份的961万头,8 9月环比持续增加,预期产能这块在上市企业部分整体逐渐增加,但是增加幅度由于前期产能主动或被动去化后实际恢复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一方面是幅度有限,另一方面主要恢复的产能增加的是年底120kg左右的标猪供应,而消费需求上四季度更加偏好大猪或者肥猪方面,因此供给产能虽然已经转入逐渐增加的状态,但实际对市场的补充压制作用相对有限。不过还是需要防范春节前旺季因对节后淡季的市场信心不足而出现的 “挤兑”状况。
农贸市场消费状况
当然猪价本身还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竞合后的结果,如果上市企业的出栏作为产能端的供给状况代表的话,那么需求或者消费状况则需要通过屠宰或者农贸市场走货量这样的消费数据来进行判断。这里参考农业部的重点农贸批发市场的走货数据。今年自3月后,整体消费状况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综合来看今年的整体消费需求较去年下降30%以上,但是自8月中旬后,消费状况出现季节性的恢复,至少中秋、国庆两个节日虽然产生的节庆效应拉动并不明显,但是猪肉消费确实是出现季节性状态的恢复。如果对比近两周和7月中旬的状况来说,去年的季节恢复比例大致在17%,而今年的恢复比例在29%,当然目前的水平仍旧远低于21年状况,但稍好于19、20年,较17、18年仍有一定降幅。不过相信后续跟随季节恢复,需求似乎仍有进一步恢复空间,供给和需求两方恢复空间的强弱对比个人认为正是价格走向的关键,但至少从目前的数据反馈来说似乎需求方面的恢复空间和力量都会更强一些,供给弱势也会带来价格重心的上浮。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今年整体的畜产品价格普遍偏高的状况,下图为农贸市场牛肉、羊肉、白条鸡、猪肉和鸡蛋五种畜产品的周度走货价格归一化对比后的数据。归一化的时间节点为2019年下半年至今,归一化取样范围为每类产品各自的价格数据,主要是用来说明目前该产品的价格较历史水平来看的位置高低,希望能够侧面反映部分消费的心态和容忍度状况。可以看到目前五类畜产品中,禽类的白条鸡和鸡蛋以及牛肉均处在历史高位。羊肉处在相对的价格地位,而猪肉则相对居中。虽然从绝对的价格来说,仍旧维持牛肉、羊肉、猪肉、白条鸡和鸡蛋顺次排列,但是如果以归一化数据为基础看,目前猪肉的价格似乎中位上,可能后续消费的刚性基础仍有一定保障,在这一前提下,前文提到的消费如果能够维持宏观和疫情的状况稳定恢复的话,出现有效恢复也是大概率的状况。
政策调控方面
最后就是关于政策方面,近期政策上对于猪肉和生猪价格进行较为密集的调控,根据发改委统计的36城市猪肉价格参考去年的猪价调节方案来看,目前猪肉价格同比去年涨幅在40%以上,已经达到触发猪肉价格过高一级预警的条件。个人认为政策方面更多是针对现货的上行节奏进行调整,主要是希望防止价格的过快上涨,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相关行业专家也提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过度上涨区间,价格波动风险明显上升,建议养殖户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因此政策上看调控的力度和决心目前还是较强的。
总结
综合前文所述,前期的产能基础已经决定下半年标猪供给平衡而大猪偏紧的格局,后续出栏的环比增加更多是增加标猪的供应,对于大猪方面的不足为下半年价格带来较强的支撑。同时消费方面当前猪肉价格处在近年来的历史中位,而其他畜产品相对偏高;跟随季节性的恢复,下半年的消费逐渐向好且上升空间预期较好,下半年价格的中心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消费恢复增量和供给增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就目前来看消费增量似乎更有优势。政策作用目前看更多是防止涨价的速度和幅度不至于过快,本身也并不具备扭转基本供需可能。当然年末消费增量如果低于预期则可能出现挤兑风险,因此目前还是建议下半年谨慎看多,而明年产能则需要参考四季度的补栏配种和冬季保育状况进行判断。
(文章来源:美尔雅期货)
文章来源:美尔雅期货